2021-08-24 来源: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是家国大事,其实很多事情也都如此。
上世纪80、90年代,发烧友流行所谓的“组合音响”,一个机柜加两个一样高的大音箱,机柜里什么都有,最上面一般是黑胶唱机,然后是收音头,卡座,均衡器,功放,下面还可以留出一个不小的空间供用家摆放常听的唱片,通常这套组合还会有很多彩灯,运作的时候闪烁不停,很炫。这是“合”。
后来,发烧友对“组合音响”的声音不太满意,于是追求另一个极致,分体,这是“分”。不止是所有的机器都独立制作,而且在不同牌子之间进行“混搭”,彰显机主个性。厂家也跟风,然后就是把原本一台机器也进行拆分,原来只有后级有单声道配置,现在是单声道前后级,然后又把电源部分独立,一台立体声合并机变成八台。数码器材普及之后,CD机也被分成转盘、解码、电源、时钟,一台又变四台。然后就增加了很多线材的需求,一时又是纷纷扰扰。这个过程有人混搭,有人乱搭,都自得其乐,千金难买“我喜欢”、“我就喜欢”!
再然后,就是现在了,混搭依然流行,且被认为“高级”。但是,居住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经济能力的音乐爱好者日益年轻,于是“组合”再一次成为刚需。很多学生党、刚进入社会打拼的年轻人都喜欢音乐,但是自己的领地可能就是一张书桌,实在摆不下一大堆器材,所以,器材的尺寸需求从源自录音室44cm的“标准”尺度变成了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的一体机。今天我要评测的机器就是针对这样一个群体需要而制造的,不止是功能齐全,体积不大(248*248*70mm),而且价格绝对公道。一句话,性价比爆棚!(好了,下面可以跳过,直接文末领福利去了。哈哈哈……)
OPA-Q2.1是一台机器,却集成了解码、耳放、前级、后级的功能,只要加上音源和耳机或音箱就可以构成一套极简音响系统。而功能如此之多的机器售价却和它的身量一样,并不高,标准版定价2480,蓝牙版定价2860,这对于还要向父母伸手的学生党和手头并不宽裕的年轻打工族非常友好,甚至不追求极致的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也可以零压力拥有一台全能机器,给自己不同应用场景组建第二系统。
正常的商家不会做亏本生意,定价不高,意味着成本必须控制。我感觉,相比于各种堆料的“旗舰”,Q2.1的设计思路是在“够用”的前提下尽量追求高配置。
首先,全铝机箱可不是几块型材的结合,而是采用整块航空铝材进行CNC精密加工,这在保留了外形美观和减少机壳受振动影响功不可没,也增加了不少加工成本。已经拿到机器的朋友对这个外壳可以说高度认同,其加工水平在同价位上罕有对手。磨砂表层细腻顺滑,没有任何毛刺,四个大的倒角让金属外壳少了一点硬朗,多了几分温婉,近距离摆放没有任何侵略感,好评!
机器正面,左边是一排5个指示灯,分别是:BT(蓝牙),AUX(模拟RCA输入),COAX(数字单端输入),USB,DSD。这些灯是毫不刺眼的白色LED,必须好评!然后是6.35耳机口和4芯平衡耳机口。再往右是平衡/6.35切换、功放开关两个按钮。右边一个大旋钮,旋转的时候是调节音量,点按时可以切换输入。旋钮手感还不错,旋转时有级进感,实际上,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制旋转的旋钮,每次开机的时候音量都会处于一个固定的、比较小的位置,需要旋转好几下才能把音量调上来,这一点可能有人不喜欢,但从避免损害听力和音箱的角度来说也是不错的。这里必须要吐槽的一点,就是旋钮使用的时候有一点轻微晃动,而且缺少一点阻尼感,不够“稳重”。其他的,完美!
后面板。左边是前级输出,RCA模拟输入,这两组插座安排得比较紧密,用一些头比较大的发烧信号线可能会有问题。过来是USB-B口,单端数字COAX输入插座。中间是蓝牙天线接口,标准版这里是一个黑螺丝,可以加钱自己安装升级成蓝牙版本。过来是音箱线接线柱,虽然占地不小,但用Y型插头时还是要注意别短路了。右边是电源插座和开关。这个电源开关关掉之后,机器就完全断电了,没有待机,所以要用它的解码部分就要提前起码十分钟开机,让数字电路部分先预热,声音才会更稳定。
外在美固然重要,内涵却是一台机器的灵魂。看看Q2.1在外观上下了这么多功夫,成本应该不少,里面又会如何呢?
Q2.1采用的解码芯片是AK4490,虽然不是最新、性能最强劲的解码芯片,但肯定不会落后。这颗芯片可以通过USB传输支持PCM 32bit-384kHz和DSD256的数字信号。这在目前主流还是24bit-96kHz和DSD64的数码音源情况下完全够用。
蓝牙接收芯片是目前蓝牙音响设备的不二之选,高通的CSR8675,支持蓝牙5.0协议,支持包括Aptx/Aptx-HD编码在内几乎全部的蓝牙传输制式,所以理论上是支持所有蓝牙播放设备的,传输速率已经超过了16bit-44.1kHz的CD规格了。
买Q2.1的用户大部分应该是会使用耳机的,甚至像我一样是耳机的重度用户,那两个耳机插口就很重要了。这里,6.35的耳机口提供120mW@300Ω的推动力,4芯平衡口则是405mW@300Ω的推动力,对付大部分耳机是够用的了。厂家介绍,耳放采用了跨导线性电流模技术(是什么?),用全分立元件搭建真平衡电路。从照片来看,那两个黄铜的屏蔽罩还是很有卖相的。在2020广州耳机展上,Q2.1推动T1 II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而现在,Q2.1推动我的低阻舒尔1840更是毫无难度。平时我也喜欢把那些入耳小塞子也插到Q2.1上,比如音特美小四、榭兰图、宁梵NA1,在充足的推动下,这些小家伙都会表现得更出色。
Q2.1后级输出相对比较小,每声道只有40W@4Ω,推一些桌面小口径全频喇叭应该问题不大,要动我的二路三单元落地箱就……反正,小箱子我没有,大箱子我不会这样越N级挑战的(谷津A-38纯甲都不能完全搞定的家伙,40W?算了吧)。因此,我的Q2.1功放按钮一直是关着的,省点电费吧。
无论机器的设计如何,作为发烧友,最终还是要耳朵收货的,过不了音质这一关,什么设计都不能说是好的。
原创设计师具有多年设计音频产品的经验,这些经验用到Q2.1上,就是耳放部分的声音也具有不低的水准。先说结论:Q2.1耳放部分声音均衡,不突出某部分频率来讨好耳朵,而是通过模拟音频处理模块,让声音柔和宽松,同时又拥有透明的背景。
从我另外的解码器输出信号给Q2.1(当纯耳放),推动监听向的宁梵耳塞NA1,听龙源的新唱片《佳明——来日方长》。第一首《我要你》(是不是很直接,哈哈),硕大的低音大提琴、娇小的尤克里里和女低音佳明的声音在录音师巧妙的混音之下居然相当均衡,句尾的ang音开口偏大,充满浓浓的百年前旧上海的味道。《来日方长》里面听得出小提琴是经过美化的,而吉它清晰的弹拨比尤克里里更饱满,整体温暖而惬意。一切在真实的基础上有着一丝丝修饰,不完全直白,也没有过分美化,是在“真”与“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Q2.1自家的解码又如何呢?
结论是:令人满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Q2.1的解码潜力,我用上了台湾天乐的*级纯银USB数码线LOGOS,这可是颇为奢侈的做法,因为这根线比Q2.1还贵!最后声音的效果证明我是对的,LOGOS加持的Q2.1发出了温暖的声音,一点都没有所谓的“数码声”,柔润饱满的声音让我非常满足。英国单簧管演奏家Michael Collins 2020年在CHANDOS录制的专辑中,一首德彪西的《月光》充满演奏细节,很好地保留了木管乐器的音色,即使在高音区也没有暗哑,没有刺激,声场也刚刚好。
1989年,吉布森和伦敦爱乐合作的柴可夫斯基专辑,里面一首《1812序曲》,这算是数码录音比较早期的作品,安静的背景带来的就是大动态,不止是结束之前钟炮齐鸣时过瘾,乐队中三角铁不时出现带来的清脆敲击声同样考验动态表现。好在,Q2.1带着NA1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动静皆宜。
还要强调一点,Q2.1在使用不同的USB信号线时有明显的变化,LOGOS和一根普通线相比,除了声音更清晰,更有层次之外,听起来还比较大声。是的,就是比-较-大-声。非常有意思。
在这段时间,也用舒尔1840的大耳机,而且为了试用Q2.1的平衡口还把一根原配线剪了改造成4芯平衡线(1840原配就是两根6.35四芯线)。大耳的声音更宽松,但是直接听到的信息量就会比入耳少一点。平衡(原配线改)和6.35(杜兰纯银线)相比还是会更稳定,也更适合大动态录音回放,比如《1812序曲》。这就是全平衡设计的好处,也可见Q2.1的平衡电路还是很厉害的。
小结一下:
原创Q2.1是一台各方面设计相当平衡的高性价比机器,因为考虑成本的“够用”并不会削弱它的功能和声音;它具有温暖宽松、具有足够信息量的声音,背景相当安静,没有任何可闻噪声;推动力对于大多数耳机来说没问题;对于音箱来说,它的功放只能推小全频吧,对于大音箱就显得明显不足了;还有……容我再想想哈。
最后提一点希望,如果旋钮阻尼感能好一点,前级输出有平衡口,可以待机让解码部分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嗯,这样就更好了。不过,这一来,售价会不会……